黃柳英 呂祎馨 鄭衛(wèi)民 湖南日報 2025-04-22 07:13:45
從赤腳拓荒到紅外相機守望,變的是工具,不變的是初心——
永州月巖林場三代人接力護綠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柳英 通訊員 呂祎馨 鄭衛(wèi)民
廖順華(左)與父親廖家月(右)巡山
四月的都龐嶺,新葉初綻,鳥鳴啾啾。廖順華背著裝有紅外相機的雙肩包,跟著父親廖家月去巡山。父子倆鞋釘踩在青石板上的聲響,與67年前爺爺廖磊盛赤腳踩過碎石的沙沙聲,在時光深處悄然重疊。
這是永州一個護林家族跨越三代人的青春接力。他們的故事,始于一雙磨破的解放鞋。
根據(jù)廖順華一家三代護林事跡拍攝的紀錄片《山戀》
第一代:拓荒的赤腳硬如橡膠
1958年10月,月巖林場初創(chuàng),廖順華的爺爺廖磊盛成為該林場第一批林業(yè)職工。彼時的林區(qū)沒有道路,條件艱苦,植樹全靠人挑肩扛。這個放棄了縣城保管員工作的年輕人,揣著雙解放鞋走進荒山,不到3個月,鞋底便磨穿。為了不耽誤種樹,他索性赤腳進山,腳掌很快被砂石竹木磨出厚繭,硬如橡膠。
巡山路上危機四伏。一次砍雜樹時,他赤腳踩中一條蛇,蛇被當場踩死,自己卻因腳繭過厚毫無察覺。更驚險的是腳掌常扎進竹簽,但因死皮太厚無法挑出,只能先用鐵絲挑破死皮,再用鉗子夾出竹簽。
十余年間,廖磊盛和同事們風餐露宿,用雙肩挑來苗木,用雙手挖開樹窩。在他們的努力下,荒山漸次披綠,而他的腳掌,早已成為丈量山林的“活尺子”。
廖家月
第二代:被大家稱為“活地圖”
1980年,19歲的廖家月接過父親的砍柴刀走進林場時,面對的是更嚴峻的考驗:過度砍伐讓山林滿目瘡痍,20多名同期招工的年輕人走得只剩他一人。
“只要能照看好這片山林,再苦再累都值得?!绷渭以旅刻焯觳涣辆万T著摩托車上山,清理雜草、壘堰、挖樹窩、植苗木、管護,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時,他干脆晚上不回家,露宿在山上。
廖家月自己估算,40多年來,他大約有1萬天在巡山。每座山梁、每條溝谷,都刻在他的腦子里,大家因此稱他為“活地圖”。有一次,一支登山隊在海拔2000多米的韭菜嶺失蹤。一名女隊員給丈夫連發(fā)兩條“永別了”的短信,絕望之情溢于言表。警方查遍地圖也找不到短信里說的地方,關(guān)鍵時刻,廖家月站了出來。他琢磨半天,突然意識到短信上寫的是方言,那個地方是一處陡峭的絕壁。廖家月帶著救援隊連夜冒雨進山,第二天10時,終于找到被困的11人,用纜繩把餓了兩天的隊員一個個拉上來。
廖順華
第三代:都市白領(lǐng)成了“林漂”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回來,但你是入黨積極分子,希望你能主動回來從事林業(yè)保護工作?!?/span>2012年,父親廖家月的一封家書把遠在上海的廖順華拉回林場。
廖家月寫給廖順華的家書
從都市白領(lǐng)到“林漂”,巨大的收入落差和艱苦的巡山條件,讓廖順華一度迷茫。父親看出他的掙扎,常帶他進山:爬韭菜嶺、宿山林間,教他辨識草木、規(guī)劃巡護路線。寧靜的山林和陡峭的山路,悄然磨去了他內(nèi)心的浮躁。
廖順華主動承擔起60部紅外相機的布置與采集工作。每天在陡峭山壁、深澗險灘間穿梭,只為記錄野生動物的蹤跡,他很快便成了林場的科技骨干。
當紅外相機首次拍到中華鬣羚的身影,當黃麂、白頸長尾雉、野生大頭鷹嘴龜?shù)日湎游镪懤m(xù)入鏡,他終于讀懂了大山無聲的呼喚?!斑@里每棵樹、每只動物,都是父輩們用青春寫下的注腳?!?/span>
廖順華說,每年暑假,在縣城上學(xué)的孩子總是吵著鬧著要跟爺爺去巡林,聽太爺爺當年赤腳踩蛇的故事?!拔乙惨獛兔ρ擦?,給爺爺背水!”綠色的接力棒,在稚嫩的手掌里穩(wěn)穩(wěn)握住。
第一代的赤腳、第二代的摩托車、第三代的紅外相機,變的是工具,不變的是守護青山綠水的初心。
責編:陳程
一審:陳程
二審:嚴萬達
三審:李寒露
來源:湖南日報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lǐng)先一步獲取權(quán)威資訊。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