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18 00:02:21
張英
4月13日,東莞助學老人張坤離世,享年80歲。這位長期助學的慈善家被人親切地稱為“坤叔”,他離世后,數(shù)百位曾受他資助的學生自發(fā)前往東莞吊唁,淚灑當場。
助學37年,資助學生多達9000余人,創(chuàng)辦“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這是坤叔80年人生中最關(guān)鍵的幾個數(shù)字,而這幾個數(shù)字也定義了他的一生:抱“弱德之美”,行“群德之善”。
“弱德”屬于私德,弱德之美在于堅忍柔和、謙卑內(nèi)斂但充滿力量。“群德”屬于公德,群德之善在于攜手奉獻的無私和大愛。
坤叔曾說:“我希望‘千分一’這個團隊能夠?qū)W⒂谥鷮W,而且是‘一管到底’,不放棄,不要作秀,踏踏實實地走,用一顆平常心來做慈善?!?7年來“壯心未與年俱老”,他和他的團隊始終在場,以“燃燈者”的姿態(tài),點燃一顆顆星火。
這其中的道德實踐與初心堅守,彰顯的即為“弱德”,因為“助學這件事,一旦開始,就沒完沒了”。團隊協(xié)作與代際傳承,則體現(xiàn)了“群德”,一些接受資助的學生,后來成為“千分一”的核心成員,薪火相傳。
以柔弱之姿行剛強之事,以個體之善引群體之德,不少像坤叔這樣的慈善人士,在從個體公益到組織公益的過程中,使“弱德”的獨善其身與“群德”的兼善天下達成了統(tǒng)一。而這種從“我”到“我們”的升華,也成了現(xiàn)代社會最重要的精神資源。
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公益慈善自有其初衷和目標,要達成目標,所需仰仗的正是“弱德”與“群德”。據(jù)統(tǒng)計,我國登記在冊的公益組織總數(shù)已超過90萬家,它們在教育、環(huán)保、醫(yī)療、文化等多個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為社會公益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
每一個慈善者、公益組織的故事,都為這個社會注入了一份溫暖和希望。也許我們無法成為慈善家,但當我們或陷入個人英雄主義的迷思,或迷失在群體無意識的盲從中時,不妨來聽聽這些故事,學一學他們的精神,重新思考一下何為真正的生命價值。
責編:楊興東
一審:楊興東
二審:尹虹
三審:王禮生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