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科教新報 2025-04-15 13:57:41
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曾璽凡
2025年4月13日,東莞助學老人張坤(人稱“坤叔”)與世長辭,享年80歲。這位用37年時光跋涉助學路、點亮我省鳳凰縣3666名家庭困難學子求學夢的老人,將畢生精力傾注于“讓每個孩子都有書讀”的樸素信念。
為何是他?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坤叔的成長軌跡、處世哲學與東莞這片熱土共同編織的故事里。
坤叔與學生互動
鳳凰情結(jié):“一管到底”的務實與溫情
1988年,改革開放浪潮中的東莞,坤叔的建材生意蒸蒸日上。女兒張瑩因歌唱才華成為“小歌星”,每日收到大量歌迷來信。為不影響女兒學業(yè),他主動代筆回信。
一封信件讓坤叔踏上公益之路。一位女孩來信說,自己因交不起50元學費打算輟學,坤叔將學費夾在信件里,并寫下“怎么能因幾十塊錢放棄讀書?”這一偶然善舉,成為他37年助學路的起點。此后,他以女兒名義資助更多學生,媒體誤將善舉歸功于“小歌星”,直到記者登門才揭開背后的故事。
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多位跟隨坤叔做公益助學的理事,用“高鐵車頭”比喻這位助學引路人:“他是我們做公益助學的精神指引,都很敬佩他的身體力行,37年來只有他堅持到底?!?/span>
坤叔在理事群安排工作
理事們都知道坤叔的付出:他經(jīng)常默默接續(xù)斷捐學生的資助。延安的蘋果被他整車運往貧困山區(qū),既助農(nóng)又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受助學生龍秋梅從初中生成長為博士,楊志花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鳳凰當老師,龍冬桃在湘西一所公立醫(yī)院當護士——這些被坤叔藏在匯款單背后的付出,直到近些年才被團隊集體“接管”。
坤叔的助學模式帶著鮮明的個人烙?。嘿Y助人必須“一管到底”,資金直接送到學生手中,結(jié)對隨緣不攤派。他常年奔波于湖南、江西、貴州等地的學校,見到學生后反復問兩句話:“收到錢了嗎?”“給資助人回信了嗎?”
在所有資助點中,湖南鳳凰縣是最重要的一站。1998年,一名鳳凰籍作家回老家過年時,當?shù)匾晃恍iL告訴他,學校里有一些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沒有錢讀書,面臨輟學,能不能找人幫忙。
這位作家?guī)е?1名學生的資料回到廣東,然而卻四處碰碰壁。后來,他硬著頭皮找到坤叔,希望坤叔認助一個孩子,誰知,這位長者將這11名學生全部認捐。
得知有位長輩捐助自己,孩子們便給坤叔寫信:“我們班上有個學生,比我家還窮,能不能把我的那份助學金給他?”孩子們的純樸打動了坤叔,他心里一酸,又再資助了兩名貧困學生。
27年來,坤叔共往返鳳凰百余次,其助學團隊在鳳凰共資助3666名學生,占了全國資助學生總?cè)藬?shù)的四成。
坤叔在鳳凰走訪
東莞基因:改革熱土滋養(yǎng)公益初心
“沒有人富得不需要幫助,也沒有人窮得幫助不了別人。”這是坤叔對公益的獨到見解。他將改革開放初期經(jīng)商積累的財富轉(zhuǎn)化為助學的“火種”,更將商業(yè)智慧融入公益:提出“千分一”理念,希望每個人拿出自己收入的千分一,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假如中國13億人口每人拿出千分一工資,那是一個很龐大的數(shù)字;希望在社會上有千分一的人像我們這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
2011年,東莞率先推進社會組織改革,“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終獲注冊,成為民間公益的制度化樣本。他堅信,助學不僅是金錢幫扶,更是精神聯(lián)結(jié)。
即便體內(nèi)裝著7個心臟支架,坤叔仍堅持每年多次赴鳳凰助學,退休后也未間斷,直至2024年春季最后一次前往。
在福建漳州受助人江秀化的記憶里,坤叔是顛覆認知的存在。1995年她面臨輟學,坤叔連續(xù)六年匿名資助,連中專生日宴的虛榮請求都被他溫柔勸解:“生日可以過,但攀比要用知識。”
江秀化與坤叔在漳州
當她通過電視臺“圍堵”到這位神秘恩人時,想象中的“西裝老板”竟是個穿舊衫、留著洗菜水沖廁所的樸素長者。“他教我坐公交省錢的場景,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比缃窦尤肓?/span>老家本地慈善總會的江秀化說。她曾以為東莞老板都“只顧賺錢”,卻在石碣鎮(zhèn)開店時被街坊的關(guān)懷打動:“社區(qū)幫我找學校,鄰居照顧生意,這座城市因坤叔讓我看見溫度?!?/span>
團隊成員回憶說,坤叔把助學當成續(xù)命良藥:“只要走訪學生,他整個人都有精神了?!痹邙P凰的山路上,他展現(xiàn)過令本地人都驚嘆的能力:走訪過的受助學生不論家庭情況、資助節(jié)點都如數(shù)家珍。
“哪有什么過目不忘,全是走心。”團隊成員感慨道。
團隊成員們在辦公室
何以為他?答案在泥土與人心
江秀化珍藏著坤叔對他說過的每一句話:“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边@不僅是囑托,更是希望坤叔播種的善意繼續(xù)傳承。
“看著孩子學習、工作、成家,人生就有意義?!崩な宓倪@句話,道出堅持的動力。生長在物資匱乏年代的他,對“失學”之痛有切膚理解;改革開放賦予的財富,轉(zhuǎn)化為“不讓悲劇重演”的責任。
東莞的先行者氣質(zhì),讓他敢于關(guān)停公司專注公益;受助學生的成長,又賦予他超越物質(zhì)的精神富足。當麻涌鎮(zhèn)大步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擠滿簡樸客廳,為病榻上的祝陳溢老人唱歌時,當鳳凰學子在從文廣場展出20年助學影像時,這片土地上的善意循環(huán)早已超越個體生命,成為一代人共同書寫的答案。
坤叔在鳳凰
東莞的霓虹與湖南的星火,共同勾勒出這位老人的精神圖譜:公益不是悲情敘事,而是根植于土地、發(fā)軔于人性本善的持久力量。當受助者成為助人者,當“千分一”理念融入城市血脈,坤叔用一生證明:最持久的公益不是悲情奉獻,而是讓善意成為可復制的習慣。
坤叔走了,但“千分一”團隊仍在運轉(zhuǎn),受助者的感念正化作更多“坤叔”的出現(xiàn)。
相關(guān)閱讀:
責編:曾璽凡
一審:曾璽凡
二審:劉芬
三審:黃維
來源:科教新報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lǐng)先一步獲取權(quán)威資訊。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