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衛(wèi)生報 2025-04-12 18:29:19
大眾衛(wèi)生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12日訊(通訊員 萬凡 熊鳴琴)腹膜后腫瘤因位置深、解剖復雜、毗鄰重要臟器血管,素有“外科手術禁區(qū)”之稱。近年來,長沙市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憑借創(chuàng)新的手術理念、多學科協(xié)作模式和精尖的專家團隊,在腹膜后腫瘤診療領域實現較大突破,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為罕見腫瘤患者點燃生命希望。
從開放手術到精準微創(chuàng)
腹膜后腫瘤是指原發(fā)于腹膜后間隙(包括骶前及盆底間隙)的腫瘤。這類腫瘤發(fā)病率低,往往起源不明、發(fā)病復雜、類型繁多、惡性程度高,且手術方案不固定,切除難度高、風險大,十分考驗醫(yī)生的技術和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
52歲賀先生體檢時意外發(fā)現自己腹膜后間隙有一個不痛不癢、直徑達20厘米的巨大腫物。醫(yī)生指著片子告訴他,巨大腫物下方有一根直徑約3厘米的動脈血管,其增生血管非常豐富,而瘤體位置與胰腺、脾臟、腎關系密切。若瘤體繼續(xù)長大,可能侵犯周圍器官,擠壓腹膜后大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導致大出血,如“炸彈”一般,隨時危及生命。賀先生輾轉多家醫(yī)院,均被告知手術風險極大,做還是不做,艱難的選擇擺在他面前,直到他找到長沙市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主任楊運泉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楊運泉主任團隊聯合多學科會診,從術前精準預演,術中風險預案,團隊配合等方面作了詳細討論及周密部署。賀先生接受了全麻開腹手術,術中所見腹膜后巨大腫塊如哈密瓜般大小,與左腎互生互長,周身血管神經密布、縱橫交錯,手術刀游走其間,不容絲毫誤差,精細程度可謂“毫米級拆彈”。耗時3小時,腫物被楊運泉主任團隊完整剝離。術后病理證實為良性嗜酸性細胞腺瘤?;颊咝g后恢復良好,10天順利出院,后續(xù)無需治療。賀先生見到楊運泉拱手相拜:“楊主任,多虧您團隊的精妙醫(yī)術啊,把我這條命給撿回來了?!?/p>
家住湖南郴州的舒先生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絞痛,在當地人民醫(yī)院查出胃底、腹主動脈間占位,考慮腹膜后腫瘤,副神經節(jié)瘤可能,聽聞長沙市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楊運泉的高超取瘤技術,遂前往長沙就醫(yī)。住院后檢查發(fā)現,舒先生腹膜后腫瘤直徑2.9厘米,如杏仁大小,楊運泉主任決定施以微創(chuàng)手術取出。瘤體位于腹腔深部,腎動靜脈、脾靜脈、腹主動脈的三角區(qū)內,位置險要,稍不留意容易引發(fā)大出血及并發(fā)癥風險。手術團隊利用數字化導航技術和精準定位技術,完整切除了腫瘤組織,術中出血量100毫升。術后病理為嗜鉻細胞瘤?;颊呖焖倏祻统鲈海闯霈F并發(fā)癥。
從“刀尖舞蹈”到“精準拆彈”
腹膜后腫瘤手術被外科視作“刀尖上的舞蹈”。其中,腹膜后盆底腫瘤手術更是因其復雜、狹窄的解剖位置,豐富的血管神經淋巴分布及極高的手術風險,令眾多外科醫(yī)生望而卻步。
浙江的劉女士長期受肛周疼痛困擾,多次保守治療無效。當地醫(yī)院建議手術,但因腫瘤緊貼肛門,可能無法保肛。經人介紹,她找到長沙市第一醫(yī)院擅長超低位保肛手術的楊運泉教授。檢查發(fā)現,劉女士直腸右側有一個15厘米的腫瘤,已侵犯陰道,距肛緣僅3厘米。核磁共振顯示"盆腔-會陰右側囊實性占位",確診為腫瘤性病變。這個位置手術風險極高:盆腔解剖復雜,血管神經密布,稍有不慎就會大出血或損傷臟器,保肛更是難上加難。
楊運泉團隊采用多學科協(xié)作模式,通過CT、MRI等多模態(tài)影像技術三維重建腫瘤位置,精準規(guī)劃手術路徑,為劉女士實施腹腔鏡微創(chuàng)聯合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并成功保肛。術后劉女士恢復良好,她說:"以前疼得像坐在仙人球上,現在終于重獲完整人生。"
三大技術突破引領診療革新
長沙市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在腹膜后腫瘤手術領域深耕30余年,在手術的精準化、微創(chuàng)化、規(guī)范化方面不斷進步,目前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胃腸外科團隊實現精準腹膜后腫瘤手術有三大進展:一是術前周密預演:借助CT、MRI、DSA等多模態(tài)影像融合技術,構建腫瘤與血管的三維解剖圖像,精準標注解剖平面,模擬手術路徑,為高風險病例定制個性化手術方案。二是術中精準控血:預置血管阻斷帶,結合熒光導航實時追蹤血管,降低術中突發(fā)大出血風險。能量平臺、超聲刀與冷器械等的聯合使用,在保護神經、淋巴管的同時,完整剝離與血管粘連的腫瘤,最終實現完整切除,且手術時間大大縮短。三是術后快速康復:制定“止血—抗凝平衡”方案,結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科室集結胃腸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實行“一患一方案”精準診療。通過術前三維影像評估、術中實時超聲導航、術后加速康復的全流程管理,有效控制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形成獨具特色的“快速-精準-安全”診療體系。
“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精銳之師
對患者的高度負責,對風險的勇于承擔,對手術的極致追求,以及多學科協(xié)作的團隊力量,成就了長沙市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這支“精銳之師”。近年,楊運泉團隊多次受邀在全國性學術會議進行手術直播演示,每年主辦繼續(xù)教育培訓班,胃腸間質瘤規(guī)范化診療、食管胃結合部腺癌診療新進展、 NOSES手術等,緊扣胃腸疾病診療技術熱點與難點,與全球領先的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中央病院的專家團隊深度合作,為推動湖湘地域胃腸疾病診療水平、腫瘤外科診療能力向國際頂尖水平邁進貢獻了力量。
“每一臺腹膜后腫瘤手術都是解剖學、影像學、外科學的綜合較量?!睏钸\泉表示,“我們將持續(xù)聚焦技術創(chuàng)新與學科融合,讓更多‘不可能’變?yōu)椤赡堋?,為腫瘤患者開啟生命的新可能?!?/p>
責編:許建
一審:許建
二審:陳艷陽
三審:田雄獅
來源:大眾衛(wèi)生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