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11 22:50:26
楊興東
近日,廣州、資陽、曲靖等市的智慧停車服務公司,連續(xù)多天發(fā)布停車費催繳通知,公布了欠費車主的車牌號及欠費金額,并表示,如果拒不繳納,公司將起訴車主。類似案例在南寧、重慶等地均有發(fā)生,涉及欠費金額從數(shù)百元至數(shù)千元不等。
智慧停車盤活路邊停車位,本是一種管理創(chuàng)新,為何很多城市居民卻并不買賬?
具體來看,這場糾紛的本質(zhì),絕非簡單的欠費追討,而是公共性與市場化之間的價值沖突。前些年,南寧車主遭遇的“停十幾分鐘收二十元”亂象,就頗為讓人詬病。這當中,透明度的缺失,是智慧停車服務收費飽受爭議的重要原因。
技術系統(tǒng)的漏洞,則為這場爭議火上澆油。算法誤判、重復計費的投訴此起彼伏,卻鮮見有效的申訴渠道。車主與平臺之間的信息差,也造成了新的數(shù)字鴻溝。技術本應是服務工具,但這場治理創(chuàng)新一定程度上卻已背離初衷。
智慧停車的初衷是為方便市民,本身是好的。通過立法明確收費屬性、引入公眾參與定價、建立獨立的收支審計機制,完全可以讓技術回歸服務本質(zhì)。將車位周轉(zhuǎn)率提升與市民便利感掛鉤,應是破解困局的正途。
以立法為基石,以透明為陽光,以共治為路徑,智慧停車方能真正成為城市治理的助力。
責編:周澤中
一審:周澤中
二審:歐陽金雨
三審:王禮生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