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報 2025-04-09 08:38:48
彭靜
2025年春季學期關注度最高的事情,莫過于多地陸續(xù)發(fā)布的高中周末雙休——大多數學生對此充滿期待,不少的家長則憂心忡忡。在這個問題上,孩子與家長所持觀點呈現出“楚河漢界”式的對峙。
高中周末雙休的推行,本質上是教育理念從“高壓應試”向“自主發(fā)展”的深刻轉變。把周末的時間分配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實現“減時間”與“提質量”并行,讓學習回歸主動、愉悅、可持續(xù)的認知活動本質,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學生、家長、教師、學校乃至教育主管機構之間,遠未搭建起形成共識的“通道”與“橋梁”。
人工智能時代,知識獲取途徑日益多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單純靠死記硬背、一味苦學,難以成為真正的學習者。高中周末雙休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時間,讓他們得以總結、復盤,針對薄弱學科開展專項練習。由此培養(yǎng)的深度思考、自主學習能力,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核心能力。
在教育減負與升學焦慮的博弈中,“自律者勝出”已成為新的生存法則。反對高中周末雙休的聲音中,很多人擔心學生周末在家會沉迷手機、荒廢學業(yè)。但真正的學習依靠的是自律,而非強制。雙休恰恰是培養(yǎng)學生自律能力的良好契機。柏拉圖曾指出:“自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與欲望的控制。”如果學生能在雙休時合理規(guī)劃時間,勞逸結合,不僅不會耽誤學業(yè),還能提升時間管理能力。這種自律能力,在他們未來進入大學乃至步入社會時,都將是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
從宏觀的維度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至關重要。在人工智能時代,美育、溝通、創(chuàng)新等能力的培養(yǎng)愈發(fā)重要,而這些能力的提升,僅靠學校傳統的填鴨式課堂遠遠不夠。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育應與生活緊密相連。深圳中學的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過調研形成的城中村改造報告被納入市政府政策參考;成都某中學開展的“百本經典閱讀計劃”催生出37個學生自發(fā)組織的讀書會。這些實例充分證明了跳出課本、拓展視野的重要性。周末的48小時,將教育空間從教室拓展到博物館、實驗室、社區(qū)、體育場館等,既能強健學生體魄,又能幫助他們打破固有認知、重構知識體系。在這里,展現的不僅是青春的活力,更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張力。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甭鋵?/span>高中周末雙休并非易事,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學校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給予科學的指導建議;家長要放下焦慮,信任孩子的自律能力;社會也需營造良好的氛圍,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唯有打破“時間=分數”的慣性思維,才能讓減負政策從“物理松綁”升華為“化學提質”,真正還學生以自主成長的空間。
教育改革,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雙休減時政策若能與效率革命同頻共振,方能為高中生打開一扇眺望星辰的窗。期待學子們在張弛有度中追尋自由,重構秩序,點燃求知的火焰,開啟高中學習的全新局面。
相關閱讀:聚焦高中周末雙休系列評論①|發(fā)呆時光里,藏著教育的真諦
責編:胡熒
一審:胡熒
二審:劉芬
三審:黃維
來源:科教新報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