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18:40:09
中國近代集郵家周今覺曾為京劇大師程硯秋題詩:“一曲清歌動九城,紅氍毹(qú shū)襯舞身輕。鉛華洗盡君知否?枯木寒巖了此生?!币约t氍、紅毹或者氍毹代指戲曲舞臺。
其實,氍毹本是指用毛或其他材料織成的帶有花紋圖案的地毯或壁毯,古代產(chǎn)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墩f文》:“氍毹、毾 (tà dēng),皆氊緂(zhān tǎn)之屬。蓋方言也?!睎|漢應劭《風俗通》所謂:“織毛褥謂之氍毹?!泵鞔痰羌队讓W瓊林》中說:“氈毯曰氍毹?!惫湃讼囟ň褪亲?。如樂府詩《隴西行》中:“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庇袝r也是壁飾,如唐代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野酡酥?!焙髞矶嘀傅靥?。
那么作為地毯的“氍毹”是如何變成舞臺的代名詞的呢?在明代,隨著戲曲的繁榮,特別是昆曲的盛行,許多官商富室蓄養(yǎng)家班、家樂,成為一時風尚,這些家班、家樂演出時就在廳堂中鋪上紅色的地毯,輕歌曼舞,手揮目送。如明末遺民張岱寫《陶庵夢憶》,其中記《劉暉吉女戲》云:“忽隱忽現(xiàn),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謂氍毹場中那得如許光怪耶!”所以大約自明代開始,氍毹就成為戲曲舞臺的代稱了。
(《文萃報》3440摘自《文史博覽》)
責編:伍芳芳
一審:伍芳芳
二審:姚瑤
三審:黃維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