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2 08:57:05
陳藝
當不解風情的春風和書相遇,詩和遠方似乎躍然眼前。早春時節(jié),桃花漸次吐蕊,各大出版社相繼推出和春天有關(guān)的新書。其中,有收藏家跨界寫作,寫出自己對于美的觀察和對畫、事、人的解讀與感喟;有90多歲的老奶奶黑柳徹子講述自己如何認真“搞事業(yè)”的歷程,喚起讀者重新思考時間和年齡的意義;還有作家皮皮寫給故去親人和往日的自己,也寫給每一個正在面對衰老、面對分別的紅塵路人的“情書”。
《春風最隨美人意》
一個收藏家“拈花惹草”的十年
大學教授、收藏家、作家、阿里巴巴榮譽合伙人……如果細寫,王帥的身份可能一張A4紙都寫不完。但他最近的新身份是寫作者。作為收藏家,王帥已浸淫藝術(shù)收藏十余年。新近出版的《春風最隨美人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是他結(jié)合十余年收藏經(jīng)驗的一部文學散文集。
《春風最隨美人意》是一本以讀畫為主題的隨筆集。書中涉及的五十余件(套)作品,皆為作者自己的私人收藏。與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品投資或?qū)W院派學術(shù)分析不同,書中的每一件作品,在作者筆下都融入了其生命體驗與人生情感記憶。舊畫、舊人、舊事,以頗具個人風格的文字呈現(xiàn)出來,道盡作者十幾年來收藏近現(xiàn)代書畫、手稿的始末?!跋氚寻l(fā)現(xiàn)的美或者是能夠擁有的一些東西和更多人去分享,把對美的理解,不管對錯,發(fā)自內(nèi)心講給大家聽”,是本書想傳遞給讀者的理念。
“春風最隨美人意”,是王帥自己的詩句,下一句“為她開了百種花”,則是他對自己母親、妻子、女兒的真摯情感。對于讀畫,王帥一直認為,讀一張畫其實是讀這張畫跟自己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那是學術(shù)文章所不能包含的內(nèi)容。于是,吳昌碩、陳師曾、溥儒、潘天壽、林風眠、周昌谷、朱自清、孫犁、陳夢家、流沙河、周夢蝶等書畫家、作家與詩人的作品,在王帥頗具跳蕩行文的語言風格中被娓娓道來,他的個人經(jīng)歷也融入對畫、事、人的解讀與感喟中。
《就是要活得生動》
“小豆豆”黑柳徹子的生活錄
年齡只是數(shù)字,不是定義。《就是要活得生動》(南海出版公司)是《窗邊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徹子的人生隨筆集。
在日本,如果被問到誰最能代表日本女性,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她的名字——黑柳徹子。黑柳徹子是日本女演員,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1981年,她根據(jù)童年在巴學園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窗邊的小豆豆》,在日本創(chuàng)下有史以來圖書銷量第一的紀錄,并被譯為20多種語言,感動了全世界數(shù)以千萬計的讀者。2023年,她時隔42年傾情書寫《續(xù)窗邊的小豆豆》,在日本再次引發(fā)閱讀“小豆豆”的熱潮。同年,《窗邊的小豆豆》以2510萬冊的全球銷量創(chuàng)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已經(jīng)90歲的“小豆豆”黑柳徹子寫的《就是要活得生動》,日版原名THE BEST,書中精選了她漫漫人生路的點點滴滴,將“90歲高能量太奶”的最真實一面展現(xiàn)給我們。
在黑柳徹子看來,年齡是一種感覺,老去并不可怕。
35歲是道坎?她:40歲開啟事業(yè)第二春。
大齡未婚會怎樣?她:健康快樂,活到90歲。
年輕時最重要的投資是什么?她:把腰腿鍛煉好。
歲月是把殺豬刀?她:憑內(nèi)在決勝的時刻到了!
在男性占絕對優(yōu)勢的生長環(huán)境里,黑柳徹子是一名開天辟地的女性。作為日本七十年來最著名的藝人之一,她自1976年起一直在脫口秀《徹子的房間》上采訪嘉賓,風格獨一無二。近期網(wǎng)絡(luò)上關(guān)于拒絕年齡焦慮、容貌焦慮的話題熱度不斷,“25歲是人生的七點半”類似的話題也屢屢登上熱搜,對此,黑柳徹子在書中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這樣告訴讀者:
38歲到40歲,對女性來說,正是結(jié)婚生子的年齡,我一直被“要這樣下去嗎?”“應該繼續(xù)工作嗎?”等問題困擾著。但現(xiàn)在回頭看看,那是我過得最充實的一段日子。我38歲時赴美留學,次年成為日本第一位女性新聞主持人。步入40歲,《徹子的房間》開播???0歲時,《窗邊的小豆豆》出版。
我想,要說人生中苦與樂哪個更多,當然還是苦痛和悲傷更多吧。但無論如何,就是要活得生動。
《拉著你的手從黑夜一直走到春天》
皮皮寫給親人和自己的情書
親人,因緣而聚,緣盡而散,共同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沒有好壞對錯,只有在共同時空中,相同屋檐下,同一飯桌前的相守。近日,著名作家皮皮最新親情散文集《拉著你的手從黑夜一直走到春天》(以下簡稱《拉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皮皮曾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炙手可熱,她的《所謂先生》《比如女人》《不想長大》《危險的日常生活》《全世界都8歲》廣受好評。散文集《拉手》是她寫給故去親人和往日自己的情書,也是寫給每一個正在面對衰老、面對分別的紅塵路人。
《拉手》真實記錄作家與媽媽、爸爸、舅舅告別的歷程。其中有對父母冷峻的觀察,對婚姻細膩的體悟,更有對父母與子女緣分一場的深刻理解和痛切反思。
在書中,皮皮回顧了自己與父母從“對抗”走向“接納”、從“告別”走向“重逢”的心靈旅程。在他們離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父母最應做到的只有一件事——陪伴。這種理解橫跨生死的界河。皮皮感慨道:“他們與我的死別,發(fā)生在他們軀體死亡之前。”
作者不僅重新理解了自己與父母的關(guān)系,也重新理解了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皮皮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形容父母:母親如花,父親如花土,父親的存在讓母親的生命盛放。父親和母親在多年婚姻中形成的關(guān)系模式,似乎是很多家庭的模式,又似乎只此一個。世上所有的婚姻或許都是如此,愛有多深,恨就有多烈。陪伴有多久,厭憎就有多長。反之亦然。相濡以沫和一地雞毛,從來都相伴相生、褒貶難斷。
告別是一個漫長的旅程,皮皮也在書中寫了舅舅,還原了他鮮活的剪影,一個此生未完成的“失敗者”,或者屢敗屢戰(zhàn)的不服輸者。“活著,是一個生理過程,更是一個理解的過程?!?/p>
親情散文的一個重要維度是生命哲學。皮皮也觸達了這一點——在必死的結(jié)局面前,生命如何面對活著的過程,如何尋找存在的意義,如何打撈自己的價值?最終又如何面對孤身獨行的恐懼與寂寥?
“一個真正的死,應該是一個好的結(jié)束。一個好的結(jié)束,也許還會帶來一個好的開始?!闭堓斎雸D注
責編:黃煌
一審:易禹琳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