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08:31:19
夏惠慧 張建安
近日,改編自伊北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六姊妹》在央視一套和騰訊視頻同步熱播。該劇以改革開放前后的社會變遷為背景,聚焦小城淮南一個普通的何姓人家,呈現(xiàn)了家中六個女兒跨越半個世紀的人生悲喜。創(chuàng)作團隊通過一系列內涵豐富的藝術符號,刻畫了六姊妹在時代洪流中的拼搏和掙扎,還原了屬于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滲透生活肌理的時代符號
年代劇一定要有“年代感”,而好的年代劇往往通過各種藝術符號“潤物細無聲”地傳遞時代的脈動?!读⒚谩酚绕渥⒁庠诮ㄖ臻g、特定物件、環(huán)境音效等方面提煉符合特定年代特征的藝術符號,通過發(fā)揮這些符號的隱喻、象征,甚至輔助敘述的功能,讓觀眾更快“入戲”,并與劇中人物“共情”。
在建筑空間層面,劇中反復出現(xiàn)的何家“老宅”是家族記憶的容器。斑駁的墻壁和家具,老式灶房和庭院,宅子的“老”與何家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的“老”形成一種奇妙的映射,既有傳統(tǒng)的溫馨感,也有陳舊的桎梏性。不僅如此,劇中還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餐桌戲:困難時,餐桌上有限的肉菜如何分配;爭吵時,憤怒地拍桌或是沉默地動筷;和解時,一家老小圍坐歡聚、舉杯暢談……
在特定物件層面,劇中人物的衣著、使用的器物都是那個時期的忠實反映。大姐的黑布鞋、紅呢子外套,湯為民的海魂衫,張建國的軍大衣,姊妹們服飾材質的演變,反映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微觀軌跡;同一人物服裝款式的顯著變化更是包含了社會經(jīng)濟開放對個體身份認知的重塑。老式縫紉機、摔不破的搪瓷缸、永久牌自行車等頗具年代感的生產(chǎn)生活工具,“三轉一響、四十八條腿”的結婚套裝,這些身邊具體可感的“新舊交替”,讓許多觀眾感覺“一秒代入”。
在環(huán)境音效層面,許多特定事件和時代背景并不直接通過人物語言“廣而告之”,而是借助于一些富有集體記憶的環(huán)境音效來鋪排呈現(xiàn)。從電影院放映的《智取威虎山》到《魂斷藍橋》《亂世佳人》,從廣為傳唱的《紅梅贊》到風靡一時的霹靂舞,都無形中成為時代變遷的“隱形旁白”,常與劇中六姊妹的命運形成一種隱秘而巧妙的互文。
直面女性困境與倫理羈絆
“家人吵不散鬧不走,姊妹有今生無來世”。劇中,何家的六姊妹更像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面對湯家人的欺侮,她們緊密團結、一致對外、勇敢抗爭;但是回到家庭內部,她們又常常因為要“瓜分”房間床鋪、考學資格、頂崗名額等有限的稀缺資源,自然地形成競爭甚至略顯“敵對”的關系。
六姊妹中的大姐,很多時候都是“長姐如母”的存在,但她又絕不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苦情奉獻型人物,“有仇必報”的行事風格讓人感嘆。老三嘴上喜歡刻薄二姐,但二姐出嫁又哭得最傷心;老四老五為了頂崗名額爭得昏天黑地;老六自私任性……
不僅如此,一些“女性困境”也隨著她們先后長大而不斷涌現(xiàn)。同樣是委屈流淚,大姐的眼淚總在無人處流淌,而老六的哭鬧則帶有明顯的“表演性”,這背后就是家庭內部情感資源的分配不均。面對求學、工作、婚戀等重重考驗,六姊妹各自遭受現(xiàn)實的“毒打”,甚至有時最親的家人也會成為禁錮她們的“枷鎖”。例如面對女兒的婚戀問題,一向開明的何母也會頻頻干涉阻撓。何母對家庭全情付出,也要求女兒們毫無保留,甚至剛剛工作的三女兒偷偷截留一部分工資供自己開銷,她也會覺得不應該。何母對女兒們的“控制”,與其自身在父權社會中的“犧牲”形成鏡像。倫理的羈絆仿佛一把“雙刃劍”,有時它以“親情”之名行道德綁架之勢;然而真正歷經(jīng)滄桑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過往再多的“傷痛”,又都會在血濃于水的撫慰中得到療愈和救贖。
融合家國敘事的當代寓言
一個小家庭的生活史,映射的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變遷史。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中國社會走過半個世紀風起云涌的崢嶸歲月,這段歷史軌跡在六姊妹身上留下了各自的烙印。
從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從恢復高考到改革開放,當代中國在轉型中發(fā)展。六姊妹中的大姐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見證者,她親身經(jīng)歷了與時代變革一同到來的“新事物”,又勇敢投入市場經(jīng)濟,從賣菜、賣雞蛋開始,踏上創(chuàng)業(yè)新征程;自小受寵的老五和老六,反而因為缺乏一技之長,沒了工作只能去歌廳唱歌;思想活躍的老三夫婦,早早投身個體經(jīng)濟浪潮,快速成為萬元戶,怎奈亂花漸欲迷人眼,市場環(huán)境的瞬息萬變也讓夫妻倆體會了生存之艱、發(fā)展之難。
何家六姊妹的故事未完待續(xù)。我們相信,這樣的故事也并不僅僅存在于劇中,和六姊妹一樣的奮斗者們,通過鍥而不舍、互相扶持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屬于普通人的當代寓言。這些催人奮進的故事豐富了我們的集體記憶,共同構筑了偉大祖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
責編:黃煌
一審:易禹琳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