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老熟女精品|尤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色依依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网址

  • <div id="vasms"><listing id="vasms"></listing></div>
  • 請歐陽先生入祠

    謝宗玉     2025-02-07 15:05:45

    文/謝宗玉

    冬日,一縷鮮嫩的陽光溫煦地打在羅典的畫像上,給那張清瘦的臉龐涂了一層暖色。我知道,如果明日依然天晴,這縷陽光還會降臨。即便是陰天,也不打緊,反正這里每天人來人往,熱烈的目光,會讓畫像常年恒溫,有如活體。如果需要,他甚至能從宣紙中走出來,笑盈盈跟大家問好。

    我在岳麓書院閑逛,這會兒正在參觀慎齋祠。羅典自號慎齋,這間廂房便是他的個人專祠。

    每天游客不斷,我也說不清來過多少次了。今天,我的情緒有些低落,心中藏有不平之氣。

    原因是我最近在讀歐陽厚均。我發(fā)現(xiàn)作為山長,他對岳麓書院的貢獻,絲毫不亞于羅典,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稍缆磿河辛_典的祀祠。而他,則被光陰的塵埃完全遮蔽了。如果不翻史書,只是走馬觀花,這深深庭院,難尋其蹤。

    慎齋祠旁邊的六君子堂,也是祀祠,里面供奉的六人,對書院皆有大功。但若要較真,他們的貢獻皆不如歐陽厚均。只是六君子的最終確定,是在晚明,清代人物并未入選,這也罷了。

    可除這六人外,里面還以表格的形式,列舉了幾十位歷代有功于書院的人,居然也沒有歐陽厚均,這實在讓人納悶。我知道,我隱忍不發(fā)的義憤里,除了公心,還有一份濃濃的鄉(xiāng)情。歐陽厚均是我鄉(xiāng)黨,也是安仁最有名的歷史人物。

    現(xiàn)在是初冬,南方的草木只有在這個季節(jié),才能分出差別來。那些常綠植物,依然碧綠蔥蘢,生機盎然。落葉喬木,則已分作兩類,一類滿身金黃,璀璨無比,猶如錦袍帝王,又似金粉浮屠;另一類則只剩枝丫了,瘦骨伶仃,堪比饑餓乞丐,又像病枯老人。然而春夏之時,它們并無差別。如果把院中人物比作庭院植物,繁華與沒落,也許是天生注定的吧?

    生前一樹繁華,死后只剩枝丫,這是很多歷史名人的宿命。當然也有人生前珠光黯淡,身后明月光華,那根岑寂之弦,突然像被誰給撥弄了一下,頓時清音滿谷。我在想,能不能將歐陽厚均請進慎齋祠,讓更多人知道他的功業(yè),說不定他也會火呢。

    況且,在這座書院里,聞名如朱、張者,都要共居一祠,慎齋先生獨處一室,他能承受得了后人景仰的偉力嗎?莫不如劃幾分榮光給自己學生,成就一段師生佳話,豈不美哉?歐陽厚均自號坦齋,到時將慎齋祠改一個字,叫二齋祠或慎坦祠,就可以了。

    慎齋祠建于1848年至1852年間,當時岳麓書院的山長為丁善慶。按理說,他應該很了解歐陽厚均對書院的貢獻,因為歐陽厚均離職于1844年,才過去幾年呢??伤€是選擇為羅典建祠,而將歐陽厚均撇在了一邊。

    原因或許有三:一是按儒家觀念,師生猶父子,兩人不能平起平坐。二是歐陽厚均離自己太近,其豐功偉績連同雞毛蒜皮,他都知道。在民間還沒將歐陽山長純粹化、神圣化、傳奇化之前,他不可能為他建祠。有一句話說得好,站在三樓看地面,全是垃圾。站在三十樓往下看,則全是風景。換句話說,看幾年前的人事,全是茍且;看幾十年前的人事,僅余詩意。其三,慎齋祠建立時,羅典的學生已名滿天下,而歐陽厚均的學生還多在江湖,其影響力還沒完全爆發(fā)出來。

    歷史的巨擘翻云覆雨,百年過后,太平天國運動被重新定義,鎮(zhèn)壓太平軍的滿清將領,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江忠源、李元度等主要平亂將領,都是歐陽厚均的門生。歐陽厚均的歷史地位自然一落千丈,不但沒能進入書院祀祠,其在故鄉(xiāng)的墳墓也被摧毀了。

    之后的運動,如四時季風,長年不停。家鄉(xiāng)的高門大宅,后人也不敢居住,只能任憑光陰一點點將它破敗。如今里面荊棘藤蔓,瘋狂生長,碗口粗的樹木,隨處可見。若不是某些墻體依然頑強挺立,某些橫梁還居高不腐,這里跟荒野叢林已沒有區(qū)別,昔日的繁華與榮耀,難敵無情的歲月與人事。

    新時期以來,歷史被重新修訂,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歐陽厚均的學生占駐兩席。作為山長兼老師的他,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地位也隨之抬升。其故居陽谷大屋,部分得以修繕,只是安仁縣財力有限,里面空空蕩蕩,什么陳列都沒有。反倒是歐陽家族的宗祠,修得高大華美。原因自不待言,宗祠可由眾人集資,歐陽氏在當?shù)厥谴笞?,眾人拾柴火焰高。故居只能靠政府撥款,先生后人并無顯貴。

    多年來,安仁文旅的重心,都在向神農(nóng)草藥文化傾斜,歐陽厚均不被看好,也很少宣傳。以致我輩早年在縣里讀書時,竟不知有這方巨擘的存在,自然沒機會拜謁。如今有一條貫穿安仁的高速公路,要打他故居門前經(jīng)過,希望到時能掛一塊指示牌:歐陽厚均故居。并分一條小路下去,讓有心人能停車駐足,好好瞻仰祭祀。

    歐陽厚均是岳麓書院任職時間最長的山長之一,跟他的老師羅典一樣,都是27年。羅典90歲死于任上,就算他想把任職時間延長,也沒辦法。但歐陽厚均可以,如果不是怕蓋過老師風頭,他的任職時間再延期一年,絕對沒問題。但這位謙謙君子在他78歲時,以精力不濟為由,告老還鄉(xiāng)了。

    老師牛不牛,主要得看學生。很顯然,有一個算一個,捉對比拼,歐陽厚均的弟子完勝羅典的弟子。賀長齡、嚴如熤、彭浚、陶必銓等,自然不錯,但與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江忠源等人比起來,事業(yè)、名望、地位,皆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這種比拼沒多大意義,也不算公平。因為羅典的弟子多是太平年代的官員,很難彪炳史冊,而歐陽厚均的弟子身處亂世,盡顯英雄本色。能讓羅典慰藉的是,不僅歐陽厚均是他弟子,書院好幾屆山長都是他弟子,后來那些撥弄歷史棋局、攪動時代風云的巨擘大腕,多是他的徒子徒孫。甚至有更親密的關系,比如兩江總督陶澍就是他弟子陶必銓的兒子。陶澍7歲那年,還跟著求學的父親在岳麓書院待過幾個月。而名將胡林翼又是陶澍的女婿。萬千名流,源起一身,羅先生被請進祀祠,也是應該的。

    可賬要這么算的話,中國兩千余年儒家文明,都得歸功孔子。所以,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湖湘氣質(zhì)的大轉(zhuǎn)變,與湘軍有很大關系,這是已有定論的。而將帥是軍隊之魂,曾國藩“耐得煩、霸得蠻”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過湘軍。這一點,后人也是認同的。

    那么,歐陽厚均與曾國藩究竟有多大的關聯(lián)呢?如果他只是曾國藩等人名義上的老師,并沒有給他們的心靈“鍍金”,那這份功勞歐陽厚均也休想拿走半分,他本人也算不上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開啟者。

    我們不妨以曾國藩為例,來回顧一下歷史。讀過曾國藩日記的人都知道,曾國藩的毅力大于智力,他對自己捉襟見肘的才華頗為自卑。在同等資歷的人中間,他才華的確一般。15歲通過童子試,21歲才考上秀才。接連兩次參加鄉(xiāng)試,皆不中。來岳麓書院之前,他已輾轉(zhuǎn)于湘鄉(xiāng)、衡陽等多家書院。

    按才華,他或許進不了岳麓書院。因為像他這樣的秀才,全省數(shù)不勝數(shù),而當時岳麓書院的聲名,如日中天。歐陽厚均之所以錄取了他,看中的應該是他的品性。1834年,歐陽厚均68歲,像這樣的老江湖,看一個23歲的小青年,只要讀些手稿,一番閑聊,對其性情人品,大致就能看透。

    這年春天,曾國藩來岳麓書院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來鍍金的。不是鍍?nèi)似返慕?,而是鍍制藝的金。制藝就是寫八股文。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寫出讓考官賞心悅目的八股文,從而在這一年的科闈順利通關,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時岳麓書院的名氣大得嚇人,不僅是指它由來已久的江湖地位,更是指它的科考成績。從宋代開始,這里便是全國四大書院之一。清代康熙年間,兩湖分闈鄉(xiāng)試,湖南中舉名額爆增,岳麓書院隨之脫穎而出,科考成績遙遙領先于本省其他兩百余家書院。到羅典時代,湖南的舉子進士,一半出自麓山。相當于現(xiàn)在長沙四大名校每年高考北清生在全省的總占比。

    歐陽厚均延續(xù)了羅典時代的科考盛況,全省有意于科場的秀才,都恨不得擠進來。朝廷規(guī)定岳麓書院每屆只招六十名生員,一屆三年。但羅典時代,每屆生員高達一百八十余人。到歐陽厚均時代,每屆生員多達兩三百人。更夸張的是,每到臨考時,架不住家長和學子的苦苦哀求,歐陽厚均還會招錄一批不在編的生員。就像武術宗門里的記名弟子或外門弟子。曾國藩就屬這類。

    就是說,如果沒有歐陽厚均,曾國藩鐵定進不了書院。而缺了曾國藩的岳麓書院,其光芒自會黯淡幾分。還真是怪了,經(jīng)歐陽先生幾個月的點撥,這年秋闈曾國藩真的中舉了。你可以說這是巧合,岳麓書院只是曾國藩敲開科考之門的最后一塊磚頭,但了解歷史真相的人,就不會這么認為。

    從南宋張栻開始,岳麓書院的教學目標,就不是為了培養(yǎng)一心想通過科考去升官發(fā)財?shù)纳鷨T。八股文及詩賦,在岳麓書院一直屬于末流。岳麓書院的目標是匡扶人心,砥礪品性,培養(yǎng)一批關心國家大事,視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實用人才。正如張載所言,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人不管在朝在野,都是社會中堅力量。

    這個目標,由宋到元,延至明清。歷代山長的口徑,都出奇一致。到羅典時代,口號依然如此。這就讓官學與其他書院難堪了,人家心心念念都是科考,并且也向家長承諾:你家的麒麟兒放在我們書院,金榜題名的概率,絕對很大。然而等黃榜貼出,卻發(fā)現(xiàn)幾乎團滅。而那個標榜不以科考為目標的書院,卻囊括了全省一半的上榜者,這到哪里說理去?。?/p>

    那么,岳麓書院真不在乎科考嗎?自然不是。現(xiàn)代人如此開明,仍把高考成績視為名校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何況古人?羅典曾鄉(xiāng)試第一,歐陽厚均院試第一,會試第七。羅典又做過一省學政,專門抓教育。師生二人多年都在科場做考官,應試經(jīng)驗極為豐富。岳麓書院將他們二人千方百計請來做山長,其目的不言而喻。

    學子彭浚高中狀元,書院歡天喜地,羅典親自操辦,大擺慶功宴。那三天書院張燈結(jié)彩,笑語盈盈,戲鼓喧天,燃焰如晝,山中庭院的熱鬧,都震驚了河東內(nèi)城。你說他們對科考重不重視。

    歐陽厚均以侍奉老母為由,壯歲辭官。省里三番五次去請他來書院掌教,都被他推卻了。最后既打親情牌,又打感情牌,還打直系長官牌,才將他聘來?,F(xiàn)代學者幾乎不會去想,歐陽厚均的聘書,為什么會是以“中丞”的名義下發(fā)的,而不是以巡撫、學政或府臺的名義。

    中丞一職始于漢代,全稱為御史中丞。清代各省巡撫都兼任右都御史,巡撫因此也稱中丞。之所以要用中丞之名來聘請歐陽厚均,就是怕他再要推卻。歐陽厚均是在浙江監(jiān)察御史任上辭職的,現(xiàn)在巡撫以中丞之名來聘他,既示友好,又暗含直系長官任命他的意思。接到聘書的歐陽厚均,心中一暖,自是明白上司的苦心。

    跟那些籍籍無名的老師相比,歐陽厚均算得上是金手指了。平時帶著學生鉆研純粹學問,主要以經(jīng)史為主,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輔;而鉆研學問的目的,重點還是為了開啟智慧,陶冶品性,這一點岳麓書院口號是這么喊的,實際也是這么做的。

    但到了臨考之年,岳麓書院的“臨時押題小組”就成立了,由山長親自掛帥,押題、作文、講解、釋疑、舉例,一條龍服務。每逢秋闈那年,過完春節(jié),歐陽厚均就全身心投入到科考的準備工作之中,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教無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不管是“內(nèi)門”“外門”,他都一視同仁。而這個時候,連外門弟子都不算的秀才生員們,也紛紛涌入岳麓山下,看能不能搞到一些科考秘笈或范文什么的,最不濟也可以向麓山弟子打聽一下押題方向,或借書抄閱、以書換書、花錢購題什么的。書院有一塊題為“瀟湘槐市”的匾額,很多人不懂是啥意思,其實指的就是這種盛況。

    “槐市”之稱,源于漢代長安。自漢武帝設太學以來,太學生們就常聚長安東南,以書換書。久而久之,那里便形成了一個以售購書籍為主的綜合性市場,因其地多生槐樹,故稱槐市。歐陽厚均時代,岳麓書院周圍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槐市。大量學子從四方涌來,書院無法容納,只能借宿寺廟、道觀、民房,到了夏季,甚至露宿山中。這么多人聚在這里,有很多生計問題要解決,河東的小商小販,自然聞風而動,“槐市”之名應時而生。

    說到書籍,就得提及歐陽厚均對書院的另一貢獻了,那就是藏書與護書。書是書院的根本,書院沒書,就像軍隊缺了武器。這么多人涌入岳麓書院,也是沖著書院的藏書來的。只有博覽群書,識度與文采才有長進。然而歐陽厚均接手岳麓書院時,御書樓的藏書已不剩多少了。

    未經(jīng)戰(zhàn)亂和遽變,圖書竟也毀敗一空,這讓歐陽山長很是憤怒,直接點了前兩任山長的名,并指出圖書被毀的四大原因。一是保存不力,以致雨浸、霉變、蠹生;二是借閱制度不嚴,偷換、遺失、損壞、逾期不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三是監(jiān)守自盜,變賣漁利;四是沒有建立追責制度,人人都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歐陽山長自曝家丑的目的,是想號召社會各界向書院捐書、捐錢、捐物。最終他的目的達成了。短短幾個月,就征集購買了一萬余卷書籍。為了不重蹈覆轍,歐陽山長反復思量,不斷探索,終于擬訂出了一套嚴密的征集收購、編目整理、借閱保管、問責追責的規(guī)章制度,為現(xiàn)代圖書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圖書管理專業(yè),歐陽厚均算得上是這門學科的祖師爺了。也多虧了這套規(guī)章制度,岳麓書院在生員爆增、學子群聚的情況下,既能保證有書可借,還能保證有借必還。要不然,不是藏而不借,就是耗散一空,那能培養(yǎng)多少學生呀,自然也就無法惠及曾國藩等人。

    曾國藩受歐陽厚均的影響,在書院的史籍里,已找不到直接證據(jù),但只要對比兩人的人生軌跡,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歐陽厚均的為人處事,一直在明里暗里影響著曾國藩。

    歐陽厚均在書院發(fā)明了一套“砥礪學習法”,就是二三子,或三五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結(jié)成學習互助小組。彼此常在一起關心國事、探討學問、砥礪品行。可談功名,不言利祿;可攀高遠理想,不逐聲色犬馬。

    多年后,為對付太平軍,曾國藩從北京回鄉(xiāng)招募湘勇,也算是借鑒了老師的這個法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北京和長沙那些虛與委蛇的政客,被他一概拒之門外,哪怕是白手起家,他也只選那些跟自己品性相似、理念相同、意志相近的人物,來擔任軍中大梁,這其中自有不少麓山學子。歐陽厚均像是預見了這一切似的,早早為他備下了這支奇兵。

    太平軍不是那么好打的,當初曾國藩愈戰(zhàn)愈敗,心灰意冷之下差點自殺。多虧了這個打不散、拖不垮的高層領導圈,才幫他從絕境中超拔出來,最終取得南京大捷。反觀洪秀全,就沒有這么一個水潑不進、針扎不透、固若金湯的領導班子,五大天王,互不團結(jié),各自猜忌,韋昌輝被誅、石達開出走,是太平軍落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教育上,歐陽山長還有更厲害的一招,就是勉勵教學法。這一招也是他首創(chuàng)的,岳麓書院原來并沒有,或者說,原來并沒有成為特色。書院的老師一直以嚴厲著稱,往往批評多,褒揚少。當然也不是聲色俱厲的批評,而是和風細雨式的。比如說,羅典就曾委婉批評某學生所坐位子不當,學生聞聲羞愧而退。他又批評學生著相了,既然坐下了,就沒必要再換位子。弄得這名學生進退兩難,不知所措,多年后,還要寫文章提及此事,顯然是有了心理陰影。

    歐陽厚均不怎么批評學生,而是逮著學生的優(yōu)點就大肆夸贊。這一點對曾國藩很重要。曾國藩的才華自是不差,但因為才華與自己高遠的理想不相匹配,所以曾國藩內(nèi)心總有一點點自卑。特別是來岳麓書院之前,連續(xù)兩次鄉(xiāng)試不第,對他打擊很大,自信心降至冰點。

    歐陽厚均的夸贊,提振了他的自信心,拯救了他的整個人生。事實上,曾國藩的才華無論怎么夸贊,也不過中人之資,讓他成為人生贏家的,是他蹈高行遠的理想、堅韌不拔的品性、一日三省的自覺,以及嚴苛的日常細節(jié)。有了這四樣,就算資質(zhì)再差一點,他也能成功。

    若干年后,曾國藩反思歐陽先生的勉勵學習法,發(fā)現(xiàn)這不但能幫助自己成功,還能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成功。他的嚴苛,永遠只是對自己,對身邊人和湘軍將士,則以褒揚為主。

    部下李元度不聽自己號令,吃了敗仗,曾國藩很是生氣,要求朝廷嚴懲。李元度與他師出同門,不離不棄地跟隨他多年。靖港一戰(zhàn),曾國藩要投水自盡,李元度給他打氣,要他堅持下去,終是守得云開見月明。想起這些,曾國藩又趕緊聯(lián)合眾人,替他求情,這才有了李元度后來的貴州崛起。

    曾國藩去世時,李元度以《哭師》為題,一口氣寫了12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詩。“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風”“程門今已矣,立雪再生來”,在詩中,李元度執(zhí)弟子禮,反省了當年的過錯,對曾國藩的感恩,都上升到了帝王的地步。

    少批評,多鼓勵。也成了現(xiàn)在老師和家長教育孩子的常用方法,并且非常管用。

    打上岳麓烙印的儒生,個性一般敦厚、隱忍、沉毅、果敢,經(jīng)世致用很是在行,文采風流則一般般。與太平軍交戰(zhàn),打的既是才干,又是品性。結(jié)硬寨,打呆仗,平推過去,狹路相逢勇者勝。湘軍氣質(zhì)其實就是岳麓風格的弘揚,湘軍的勝利其實就是岳麓精神的勝利。

    歐陽厚均的這批學生,真正能彪炳史冊的功績,不在剿滅太平軍。因為不管太平天國如何不堪,但從歷史進程來看,它的出現(xiàn)的確動搖了封建王朝的根本,為后來新舊民主革命,起到了推助作用。曾國藩等人的勝利,不說是開歷史倒車,最多只能算作零和游戲。太平天國的確建立不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先進政權,曾國藩等人保全的也不過是一個搖搖欲傾的腐朽王朝。

    那么,他們真正的功績是什么呢?是將書院所重視的品性,借助浴火重生的湘勇,迅速在湖湘大地推廣傳播出去,從而一改瀟湘歷來凄清幽冷、孤獨隱逸、逍遙懷遠的審美情趣,鑄就了霸蠻任俠、敢為人先、特立獨行的湘民品質(zhì)。從宋代以來,書院就以“傳道濟民”為要務,但直到晚清,這種精神才真正走出院墻,遍染三湘。

    義與利有時相悖,有時相輔。一種精神的傳播,靠喊口號是行不通的,還得見到實利。人都是世俗動物,趨利避害是本性。歐陽厚均的那些將帥學生,就是用利益的大錘與熔爐般的戰(zhàn)場,不斷錘煉湘勇們的薄弱意志、孱陋靈魂和蒙昧心智,讓他們變成一柄柄寒光奪目的出鞘利劍。那么利益從何而來?戰(zhàn)前許以重餉,戰(zhàn)后任憑洗劫。

    太平天國將當時中國最富有的省份洗劫一空,而湘軍又把太平天國洗劫一空—攻破南京后,估計連半個銅板都沒給當?shù)亓粝?。無數(shù)財富源源不斷運回大湖之南,給貧瘠的湘土注入了一支強心針,三湘四水頓時龍馬精神起來。

    運回來的錢財,除了修房造屋,剩余的就是發(fā)展產(chǎn)業(yè)、培養(yǎng)后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曾國藩一家便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典范。曾家世代務農(nóng),曾父不過一介私熟先生,可自從曾國藩科考入京,僅二十余年,曾家在湘鄉(xiāng)就成了龐然大物。一跺腳,不說湖南,整個中國都將為之震動。

    洗劫南京,雖然是他弟弟曾國荃所為,但肯定跟曾國藩的容忍有關,財富能順利轉(zhuǎn)移湖南,而沒有進入北京國庫,也是曾國藩在朝堂角逐的結(jié)果。小孩論對錯,大人看成敗,曾國藩的品性被后世很多人所推崇。但他顯然不是圣人,而只是一個事業(yè)成功者。從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來看,他的功過是非,我們且不去評價。但他對湖南近代人才群的崛起,絕對功莫大焉。并且他的成功,有著清晰的軌跡可循,所以其為人處世之道,在后世也成了顯學。

    其實人都有兩面性,歐陽厚均也不例外。他家在安仁就是豪紳,有良田幾千畝,華屋百余間。萬千財富的積累,不一定都來得清清白白,但絲毫不影響他母親成為慈善大家。父親早逝,母親因為經(jīng)常捐金獻田,建私塾、救急困、修官道、葺黌宮、建貢院,多次受到朝廷表彰。在封建社會一般是母憑子貴。在歐陽家,卻恰恰相反。母親的封號品級一直在歐陽厚均之前,歐陽厚均官秩六品時,母親就是五品太宜人。歐陽厚均官秩五品時,母親已是四品太恭人。之后,歐陽厚均的職位十日三升,也很可能跟他母親的慷慨捐獻有關,所以歐陽厚均特想再進一步,“早覓雙鱗慰慈母”。

    要想福延后代,僅有家訓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財富,才能做大做強,然后四面施捐,八方積德,給家族后代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南京的屠殺與洗劫,的確做得很不仁義,曾國藩、曾國荃被當?shù)厝肆R作“曾剃頭”,但絲毫不影響更多的受益者,將曾國藩視作道德完人。也不影響正史對他蓋棺定論。曾國藩的挽聯(lián)中有一副如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帥為將為相一完人?!北煌茷樽罴淹炻?lián)。朝廷追賜他為太師,謚號文正,祀賢良祠。這都是天大的榮耀。追根溯源,曾家未必沒有受到歐陽家族處世方式的影響。

    軍人培養(yǎng)出來的后代,往往具有軍人氣質(zhì),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廝混社會,如魚得水,不論在哪個行業(yè),都容易成功。而湘勇后代的成功,又成了其他殷實人家的榜樣。

    就這樣,瀟湘大地由遷客詩文渲染的愁怨氣質(zhì),隨著湘勇的絕地亮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湘軍的崛起,也讓孱弱已久的漢人看到了曙光,從而一改畏滿的慣常心態(tài)?!膀?qū)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驚雷般地喊出來后,革命的風云由此鋪天蓋地。這種連鎖反應,追根溯源,還得歸功于歐陽厚均。假如沒有這位山長,歷史的進程或許并不會改變,但湖湘人才恐怕就沒有這么容易冒尖了。主宰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進程的,也許是安徽人才群,也許是湖北人才群,也許是江浙人才群。

    越是地位顯赫,曾國藩做人越是低調(diào)。太平軍被剿滅后,他主動奏請朝廷,解散讓多方都忌憚的湘軍,他本人也蟄伏了一段時間。直到捻軍興起,他才再次被派出平亂。但失去了如臂使指的湘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最后他毫無建樹。后世某些學者則說他是故意如此,反正權力、財富、地位、名望都有了,再要顯能,就會功高蓋主,不如韜光養(yǎng)晦,得過且過,將這火中取栗的潑天之功讓給別人。隨著悍將僧格林沁的敗亡,新秀李鴻章由此崛起朝堂。

    當年歐陽厚均“官滯十年慚拙宦”,突然旬日三遷,一時笑逐顏開,揮筆寫道:“柳風拂拂御園寬,旬日連番覲霽顏;敢冀銜堪題柱上,且欣名又記屏端?!敝?,被派去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

    很快他就發(fā)現(xiàn),這個官不好做。嘉慶晚年,社會糜爛,官場腐敗,歐陽厚均想要檢舉揭發(fā),又頂不住說情或報復的壓力。想要隨波逐流,心中又義憤難平。左思右想,徹夜難眠,忽有一日,心中一片澄明,不禁囅然一笑,自己既然不是長袖善舞之輩,不如歸去來兮,回故鄉(xiāng)自在去。

    曾國藩的影響力太大了,皇室自是不敢將他“且放白鹿青崖間”,回鄉(xiāng)久了,誰知他會不會搞出一支攻無不克的造反大軍來?他只能為朝廷效力至死。但從1864年攻破太平軍后,直到1872年去世,他再沒有太大作為,反而因“天津教案”等事情聲名受損。有人說是朝廷故意搞他,要將他的聲望降下來。也有人說他是自污其名,免得天天被朝廷猜忌。

    但不管怎么說,自始至終,他都跟歐陽山長一樣,是一位社會時局與個人際遇的清醒者。所走的道路,與老師也非常神似,都是急流勇退。自己看不清、把握不準、駕馭不了的事情,就寧愿放下不做。老師不去做監(jiān)察御史與學生沒有操控湘軍造反,性質(zhì)是一樣的,都是知足常樂,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晚年老師在人生的另一條頻道上發(fā)光發(fā)熱,成為一代教育大家,學生則規(guī)規(guī)矩矩地茍活著,最后平安著陸,終成一代賢臣,并被后世奉為道德楷模。

    除了曾國藩,我們?nèi)粢毱势渌茏樱材軓乃麄兩砩险业綒W陽山長言傳身教的影子。但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再挖掘這位“寶藏”老師更多史料了,留待以后給他寫傳的人慢慢梳理吧。

    除了以上這些,這對師生還有一個終生愛好,那就是酷愛讀書,筆耕不輟,不但自己寫,還喜歡編書。只是這方面的才華都稍稍欠缺。曾國藩是因為立有大功,才有立言立德之說。死后其為人處世之道,才被人們競相傳頌。歐陽厚均生前功名不顯,其出版的書籍就沒那么好的命運了,不但沒有流傳,大多數(shù)已佚散無蹤。

    歐陽厚均與羅典這對師生,也有一個共同愛好,那就是擴充地盤、修舊造新、美化庭院。歐陽厚均執(zhí)掌書院27年,有13年忙于書院翻修。共完成了23項建筑工程,修復18處古跡勝景。羅典則更是夸張,硬是整出了一個“岳麓八景”來,依次為:柳塘煙曉、桃塢烘霞、桐蔭別徑、風荷晚香、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岳麓八景就在書院里面或周邊,說是書院八景更好??傊诹_典任上,書院被徹底園林化了,雅致得很,精美得很。學子們每天身處其中,如臨仙境,對這個世界,也就有了更多歡喜,暗地里也會多生一份呵護之心。

    多年父子成兄弟,多年師生成朋輩。

    不必苛求于儒家古禮,讓歐陽厚均入祀慎齋祠,有什么不行的呢?那樣既能彰顯他的歷史功績,又能成全這份師生之情,還讓走馬觀花的游客,對書院再添一份敬仰,對歷史再留一份凝望。不管我們承不承認,的確是從歐陽厚均開始,湖湘多了一群搖曳生姿的身影,中國多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浩歌。

    摘自《雨花》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