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 17:00:32
我自幼根植于鄉(xiāng)村沃土,對報紙的熱愛自幼年起便悄然萌芽。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的文化資源極為匱乏,閱讀物寥寥無幾,報紙遂成為了我珍貴的精神食糧。無論是在校園的書頁間,還是供銷社的簡陋交易旁,一旦發(fā)現(xiàn)遺落的舊日報紙,我皆會視若珍寶,輕輕拾起,細心搜尋其間尚存的完整信息,即便其已斑駁陸離,亦會竭力撫平褶皺,細細品味。
我與《湖南日報》的初次邂逅,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初,彼時我執(zhí)教于湘潭縣第五中學。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與有限的信息渠道,《湖南日報》成為了我每日不可或缺的資訊來源,它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國家大事的脈動,即便學校訂閱量有限且無專門閱覽室,這份報紙依然是我心靈的燈塔。
然而,我與《湖南日報》的深厚情緣,真正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農(nóng)民負擔沉重,尤其中小學開學之際,各類違規(guī)收費問題頻發(fā)。1992年9月的一個清晨,我赴湘潭縣政府文教辦拜訪傅夢祥同志,得知縣紀委正聯(lián)合多部門對此類亂象進行嚴查。受此觸動,我依據(jù)調(diào)查資料撰寫了題為“湘潭縣嚴肅查處亂收費”的稿件,并自易俗河郵政所寄往省城。不久,該稿即見諸《湖南日報》頭版,引起了省教委原副主任陳白玉同志的高度關注,最終促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1994年9月,我有幸調(diào)入中共湘潭縣委宣傳部,專職投身于新聞報道的廣闊天地。自此,我與《湖南日報》的紐帶愈發(fā)牢固,從最初的積極投稿到后來的受邀撰稿,這一歷程已跨越三十載春秋。2021年7月,我自中共湘潭市委黨校光榮退休,將晚年的興趣聚焦于文史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上。多年的歷史研習,不僅塑造了我注重事實、不偏不倚的思維方式,更激發(fā)了我探索新聞之外創(chuàng)作領域的熱情。
一次偶然的機遇,我通過微信平臺重逢了原《湖南日報》湘潭分社社長、現(xiàn)任《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文旅頻道總監(jiān)曹輝老師,并隨后與湖南日報社子報《大湘菜報》的原總編輯陳勝年老師取得聯(lián)系。他們的鼓勵與支持,如同燈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而《湖南日報》則成為了我們心靈相通的橋梁。
夜深人靜之時,我步入書房,心中思緒如泉涌,指尖輕敲鍵盤,文字便在屏幕上跳躍起舞,或輕快、或哀婉、或感慨萬千。它們承載著我的情感與思考,從心田流淌至指尖,迅速凝結成句,編織成篇,以鮮活之姿展現(xiàn)于世人眼前。
我深深地鐘愛并與《湖南日報》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份情感中蘊含著無盡的故事與深厚的情誼,其核心在于《湖南日報》作為湖南省委機關報的獨特地位與使命。她不僅是黨的喉舌,忠誠地傳達著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更是時代精神的燈塔,積極弘揚真善美,堅決鞭笞假丑惡,引領社會風氣之先。
《湖南日報》于我,不僅是獲取時事政治、新聞軼事、人文歷史、旅游風光的窗口,更是心靈的滋養(yǎng),讓我在字里行間品味美文佳作,收獲一個又一個驚喜與啟迪,深刻領悟為人處世的哲理。她如同一面高揚的旗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勵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勇于面對挑戰(zhàn),克服重重困難,勇往直前。
同時,《湖南日報》也是一部廣博的文學寶典,她以豐富的知識、開闊的視野,不斷滋養(yǎng)著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養(yǎng)成了熱愛閱讀、勤于思考、樂于動筆的良好習慣,最終助力我實現(xiàn)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夢想。
回顧往昔,我粗略統(tǒng)計,自2018年起至今,已在《湖南日報》(含新湖南客戶端)平臺上發(fā)表了涵蓋多種體裁的文章共計140篇,累計字數(shù)近五十萬,這些成果即將匯集成冊,書名定為《我與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結緣的日子》,以紀念這段意義非凡的旅程。
在此,我滿懷感激之情,向曹輝、陳勝年二位先生及所有曾給予我支持與幫助的編輯老師們致以最誠摯的謝意。與你們的相遇,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風景;而《湖南日報》所提供的這一互動平臺,則讓我的人生旅程充滿了溫馨與溫暖,這段經(jīng)歷將如陽光般長久地照耀在我的記憶之中。
最后,讓我以一句雖老卻真摯的話語作為結語:“感謝《湖南日報》,愿您越辦越好!”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心聲,更是對這份報紙美好未來的衷心祝愿。
文/楚國良
作者系湘潭市委黨校退休干部,四級調(diào)研員。曾連續(xù)6年被評為《湘潭日報》優(yōu)秀通訊員,其作品在《人民日報》、《中國特產(chǎn)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領導科學》等權威報刊上發(fā)表。先后主編或參編《曉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響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個鄉(xiāng)鎮(zhèn)文史資料。
責編:何婷
一審:何婷
二審:范焱
三審:丁偉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