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老熟女精品|尤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色依依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网址

  • <div id="vasms"><listing id="vasms"></listing></div>
  • 走“西口”,上長沙

    范亞湘     2024-02-19 17:02:40


    老長沙湘春門

    文/范亞湘

    元末明初,一次規(guī)??涨暗娜丝谶w徙爆發(fā)了,即“江西填湖廣”。人口遷徙既是不同生產(chǎn)方式的傳播交流,也是不同文明的碰撞、交融。去年熱演的地方史詩劇《天寵湖南》展現(xiàn)了這一過程。

    “上長沙”令湖南迎來了人口紅利期,人口數(shù)量和結構的逆轉、改變,湖南經(jīng)濟得以接續(xù)發(fā)力,造成文化的更迭、融匯,民風迥殊,士氣文風激越、凸顯,“湖南人才輩出,功業(yè)之盛,舉世無出其右”。

    壹  

    節(jié)前回鄉(xiāng),節(jié)后返程。每年春節(jié)期間,都涌現(xiàn)臨時性人口大遷移,就像候鳥一樣,往返于故鄉(xiāng)與工作、生活之地。當然,這個遷移只是節(jié)日性的人口流動,而非移民。殊不知,早在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爆發(fā)了一次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借用一句民諺,便是“江西填湖廣”。

    湖廣是元朝一級行政區(qū)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的簡稱,轄今湖南、湖北、廣西、海南、貴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廣東雷州半島等地,其時亦被稱為鄂州行省、潭州(長沙)行省、湖廣行省,到了明清,湖廣專轄湖北、湖南,今之,仍舊特指兩湖。

    《說文》曰:“填,塞也?!币粋€“填”字,揭開了湖廣移民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東飄西徙,流離播遷,莫不飽含著時代的風霜、滄桑。試想,該是一支支多么龐大的移民隊伍?給湖廣充塞了多少沉雄悲壯、凄苦纏綿的故事?還因為這個“填”字,“填”出了湖南、江西兩省之間的友情、親情,不少湖南人至今仍認為與江西人存在親戚關系,稱江西人為“老表”,抱團前往江西尋根、拜祖。

    江西與湖南雖然毗鄰,但兩地之間橫隔著呈北北東向雁行錯列的幕阜山、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等重巖疊嶂,壁立千仞之間的長廊斷陷、溪谷盆地構成了天然交通孔道,亦是江西人西遷必走的“西口”。

    夕陽西沉,金色的余暉映照在峻峭的山巒,似披了層神秘的面紗。一支支逶迤數(shù)里的移民隊伍扶老攜幼、拖家?guī)Э?,牽著牛,趕著羊,朝西行進。他們有的用籮筐一頭挑著嬰兒,一頭挑著衣被細軟;有的用土車推著老人和小孩;有的肩上扛著一個孩子,手里牽著一個孩子……他們大都臉色茫然,腳步沉重。昨日,還在與族親和戀人的告別宴席上杯酒解怨,戀戀不舍,今天,就在含淚的送別中毅然起行,盡管前路渺茫、莫測,仍得義無反顧,走“西口”,“上長沙”。

    前方的道路看不到盡頭,即便沿途風光無限美好,也難掩人們內心的落寞、悵然。霞光迷蒙了一少女的雙眼,她放緩腳步,悄悄地掏出一塊玉佩仔細端詳,這是相戀之人送給她的信物,仿佛還帶著他的體溫……她已經(jīng)掉隊了,身影孤單、蕭瑟。是的,此去雖如鳥兒遷徙,但這次卻沒有歸期,不知何日才能與心上人重逢?她有些倉惶、遲疑,忽而,一滴清瑩的淚珠墜落在無瑕的碧玉上,夕陽溫潤了玉佩,也溫柔了淚水。少女回望了一會故鄉(xiāng),咬了咬牙,扭頭追趕遠去的隊伍。

    西進的移民隊伍像溪水一樣流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江西人“上長沙”?

    翻開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老表”的祖上可說是相當值得驕傲!從南宋到清朝中期,被譽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江西非常富庶、繁榮,不管是農業(yè)、手工業(yè)還是商業(yè),均居全國前三。江西教育更是異軍突起,獨領風騷,“兩宋文人半江西”,唐宋八大家里,就有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位江西人。僅僅明朝一朝,江西有進士2724人,占全國的11.9%;89個狀元中,江西有17個;53位首輔中,江西有9位,以至“朝士半江西”。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商路與貿易重心轉移,江西的地位才逐漸旁落。

    “老表”的祖上厲害,可也有一個社會矛盾十分迫切、尖銳,便是地狹人稠,百姓生存艱難?!吨袊丝谑贰酚涊d,隋唐時期,洪州(南昌)人口戶數(shù)遠超長沙,天寶十一年(752年),長沙人口戶數(shù)為21800戶,而南昌則是55459戶。元和年間(806-820年)洪州有9萬多戶,人口近50萬,占全國人口的1.3%。進入宋元,江西人口排名全國第一。日中則昃,池滿必溢,難怪,譚其驤《湖南人由來考》說,早在隋唐宋元時期,就有江西人外溢遷入湖南“以圖生計”。

    海瑞《興國縣八議》說:“吉安、南昌等府之民,肩摩接?!泵鞒魅丝诿芏扔卸啻??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tǒng)計》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江西的人口密度居全國第二;弘治四年(1491年)居全國第三;萬歷六年(1578年)居全國第四?!?/span>

    明朝江西不但人口密度大,且還有個顯著特征,就是由北向南依據(jù)地勢的抬升依次遞減。其時,江西人口主要集中在鄱陽湖平原和贛江中下游盆地,即今上饒、南昌、吉安、九江四地,這正好對應了“填湖廣”的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豐城、九江、德安、景德鎮(zhèn)、樂平、鄱陽、弋陽、余干、吉安、泰和等市縣。

    而湖南就大不相同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經(jīng)略長沙。徐達與陳友諒舊部和元朝殘余勢力苦苦纏斗、鏖戰(zhàn),直至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才確立在長沙乃至湖南的統(tǒng)治。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將潭州府改名為長沙府,轄長沙、善化、湘陰、瀏陽、寧鄉(xiāng)、益陽、安化、湘潭、湘鄉(xiāng)、醴陵、茶陵、攸州(攸縣)等“十二屬”,差不多占了湖南半壁江山。

    元末明初的連年戰(zhàn)禍,使湖南地曠人稀,野荒民散,許多地方十室九空,渺無人煙。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湖南人口570萬,而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湖南人口不增反降,只有193萬。這是什么狀況?若按照現(xiàn)在湖南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計算,每平方公里不到11人。

    同時,湖南荒地多還與水土流失、變化有關。范仲淹《岳陽樓記》說洞庭湖“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宋朝,當時,洞庭湖還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到了明朝,洞庭湖水面不斷萎縮,拱手將江湖“老大”讓給了鄱陽湖。泥沙淤積,填湖造陸,這一時期,洞庭湖平原成片的肥沃荒地,衰草連天,幾無耕作。

    一方人多地少,一方人少地多,江西往湖南移民,自然成了一舉兩得的美事,如是,既能充實湖南人口,發(fā)展湖南經(jīng)濟,又能緩解江西社會矛盾??恐粋€破碗行乞起家的朱元璋當然深諳這個道理,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明朝尚書鄭曉《吾學編·皇明地理述》云:“江西之民,質儉勤苦,時有憂思?!卑餐林剡w,古今同之。誰想揮別故土,外移他鄉(xiāng)?唯有當故鄉(xiāng)再也不能承載其生存時,才會因為生計鋌而走險。然而,適者生存,就如候鳥的遷徙,其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尋找理想的生存之地。明朝大量江西人之所以“上長沙”,說白了,幾乎都是迫于生計的無奈抉擇。

    江西往湖南移民,怎么移?

    移民本是緩慢而又漫長的過程,斷不可一蹴而就??善谕⒏鸵娪暗闹煸澳筒坏眠@個煩,不但操辦得有些草率、粗莽,甚至還有一點兒“不講武德”。

    一道圣諭,朱元璋強令官兵持械破門入室抽丁抓人,水陸并舉遣送湖廣墾荒。剛剛經(jīng)歷連番戰(zhàn)亂,社會趨于穩(wěn)定,哪個愿意在這個時候背井離鄉(xiāng)?可想而知,各種抵制花樣百出,層出不窮,移民和官兵玩起了老鼠戲貓的游戲,稍不留神,就有人半途偷偷溜回了老家。官兵只好用繩子將移民反綁雙手連在一起,串成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了,看誰還能開溜?除非內急若行方便,方能呼喚押送官兵解開手上繩索,由是,“解手”便成了兩湖和江西一帶上廁所的代名詞,一直承襲,至今依然。

    元朝詩人黃鎮(zhèn)成有詩云:“歲惡無鄰堪乞糴,時艱何地可移民?秋來一夜江南雨,不責空囷活餓人?!逼鋵?,江西人也不是不愿移民,只是不想被強制移民。強扭的瓜不甜,老百姓都明白的理兒,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

    見強制驅逐移民效果欠佳,朱元璋便改為政策傾斜吸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給移民降低賦稅。江西經(jīng)濟發(fā)達,民眾抗拒移民對吧?不打緊,只需加重賦稅,就會逼得自動移民。其時,在全國13個布政司中,江西賦稅始終是最重的地方之一。重到什么程度?江西洪州府每畝賦稅3斗,而湖北黃州府卻為6.2升,多出近5倍。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詔令“許民墾辟為己業(yè),免徭役三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詔令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墾田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手里,更是規(guī)定“墾荒田永不起科”。一邊地少稅重,一邊地多稅輕,甚至新墾荒地“永不起科”。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國家扶持湖廣大開發(fā),要地給地,要政策給政策,誰不躍躍欲試?

    從被迫到自愿,雖然時間久遙,效果卻是完全不一樣。

    鳥兒遷徙,總是成群結隊,歡呼雀躍。同理,人的自愿遷徙莫不呼朋引類,嘯侶命儔。幕阜山、九嶺山等山脈的西邊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麇集蜂萃的江西移民。

    夏日的午后,一支結伴從饒州(上饒)弋陽而來的移民隊伍穿過“西口”,行進到了長沙境內的霜華山下。天氣炎熱,連日趕路,雙腳似灌了鉛難以移動。就在這時,眼前忽地冒出一片濃陰,個個打起精神,飛似的跑向一棵挺拔的大楓樹。

    祥云繚繞的霜華山凝結著九嶺山脈的雄秀險幽之靈氣,是佳景薈萃、變幻不測的奇妙勝地,還是一片不見纖塵、自然純凈的人間樂土。移民隊伍在大楓樹下歇息,微風習習,鳥語蟬鳴。領隊的小伙子不覺禪意飄逸,心緒遄飛,仿佛整個人掙脫了時空的束縛,除卻了浮塵的飾掩,浸潤在不染塵俗的幻境,盡享那飄忽在山間的清雅、融暢……

    不遠處的溪田間,一群青年男女正在潛心勞作。見此,領隊的小伙子清了清嗓子,高亢清越地飆起了家鄉(xiāng)的弋陽腔:“時人作事巧非常,歌兒改調弋陽腔。唱來唱去十分好,唱得昏迷姐愛郎……好難當,怎能忘?勾引風情掛肚腸?!?/span>

    待聽明白唱詞,田間勞作的女子莫不掩面偷笑,男子則直眉怒目,故意朝著領隊的小伙子呼叫掄拳,佯裝打人,直把楓樹下疲憊不堪的人們逗得哈哈大笑……歇了一會兒,領隊的小伙子招呼大家再次上路,這當兒,移民隊伍的腳步輕盈歡快,宛若一首悠揚的歌。

    明朝前期,湖南各地頻出奇招,像今天招攬人才一樣筑巢引鳳,引接、吸納江西移民。這其中,長沙府地方官吏表現(xiàn)最佳,他們在忠實地履行減免移民墾荒賦稅政策的同時,極力招徠移民、保護“流寓”,興修水利服務屯田墾荒。湘潭知縣王叔“政務休養(yǎng),勸民耕種,不數(shù)年麻菽遍野,戶口倍增”;醴陵知縣黃彥正“修舉廢墜,綜理合宜,招撫流移于列邑”;善化知縣唐源修筑龜塘(今圭塘河),袤延20余里,蔭田數(shù)千畝;之后,繼任善化知縣胡鋒開筑塞塘、蓉塘、車戎塘、谷塘等;寧鄉(xiāng)士紳謝宗璽等捐資修筑大陽壩,可灌田一萬頃……

    人的遷徙似流水,哪兒深情哪兒就能挽留匆匆的腳步。長沙和江西一山之隔,兩地民風、習俗相近,自然而然,“深情”的長沙就成了江西移民的首選之地。況且,長沙人口虹吸能力相當強勁,到了移民潮的中后期,就有些類似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人奔赴大西北了,江西移民喊著“上長沙”的口號,紛紛來長沙尋夢。

    譚其驤說,因規(guī)避長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且移民數(shù)量從東往西依次減弱。根據(jù)江西其時人口分布狀況,顯然,湖南中東部即長沙府接受的江西移民最多。

    1933年出版的《湖南人由來考》說,80%的湖南人來自江西。這意味著,8成左右的湖南人在江西有“老表”。1997年出版的《中國移民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湖南人口約為250萬。1947年人口調查,有35%左右的湖南人是元末明初江西移民的后裔,依此反推,明朝前期,移民湖南的江西人應為80萬左右,其中,絕大部分在長沙府安家落戶,稼穡耕墾。

    “移民百萬盡歸田”,何其壯觀、震撼!

    出門即是江湖,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移民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經(jīng)過比較,愛飆弋陽腔的小伙子選擇了在瀏陽河一處荒涼的河灣安營扎寨。蒼翠欲滴的群山簇擁著河水一路逶迤奔騰而來,在河灣處拐了道急彎,留下一片寬曠的河灘,然后,像一條無拘無束的銀龍,自由自在地沖下游晃蕩而去。清清的河水照得見小伙子俊朗的身影,河中水草茂密,如鋪張著深黛的綠色,不時有魚兒“撥剌”一聲跳躍出水面。河灘上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大朵大朵的花兒燦爛地綻放,成片的蘆葦在風中曼妙搖曳……河灣是河流最美麗的地方,但小伙子似乎對這些都打不起精神,他感興趣的是腳下這片沃腴之地。

    干練的小伙子找來幾根樹枝,系上茅草、葦葉制成標志,插在了河灣的四周。標識高挑、醒目,河風拂拂,標韻悠悠?!斑@片河灣歸吾了!”想到此,喜不自禁的他飆起了弋陽腔《琵琶記》:“最喜今朝春酒熟,滿目花開如繡……”

    《中國戲曲志》說:“明代弋陽腔流入湖南,結合長沙當?shù)卣Z音,形成了湘劇?!辈恢里L行明朝“長沙府十二屬”的湘劇是不是就是從這位小伙子肇始?但湘劇《琵琶記》從明朝唱到如今,長沙人的愛重之情依是不減。

    插標占地,這是人類第一次開墾這片河灣,瀏陽河敞開心扉接納了愛飆弋陽腔的小伙子入駐。這天,碧綠的河水“嘩嘩”地唱著歌,不斷翻騰著喜悅的波瀾。這兒的確是適合人住居、耕作,翌年,小伙子種在河灘上的糧食喜獲豐收,成石成石的糧食換成磚瓦,他在堤畔蓋起了一棟磚瓦房。百丈開外的上游,有一戶早前從江西吉安移來的鄰居。

    閑來無事,小伙子總愛神清氣爽地巡弋精心開創(chuàng)的這片河灣。夕陽下,金色的河流水光滟瀲,他雙手交叉抱在胸前,鎮(zhèn)定自若地站立在堤岸上,深邃的目光環(huán)視著眼前這片洋溢著無限生機的土地。荻花曼舞中,一對對歡樂的鳥兒互相鳴叫著、嬉戲著,這不得不使小伙子浮想聯(lián)翩。這次,小伙子沒有飆弋陽腔,而是吟起了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他的眼睛盯著河邊淺灘上就再也挪不開了,那兒,鄰家姑娘正在湛藍的河水里旁若無人地浣紗,一俯一仰、一搖一擺的動作可折煞人了,白皙的身段在粼粼波光中甚是耀眼……

    這年冬天,小伙子迎娶了鄰家姑娘。又一年,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弄璋之喜的小伙子忽然覺得,如他這樣的移民就像一粒種子,無論是在大邑通途、江灘河灣,還是在寒山瘦水、僻壤圩寨,都能生根發(fā)芽,開花結籽。

    添丁進口,小伙子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但這難不倒腦子靈活的他,大不了農閑重操在家鄉(xiāng)時干過的老本行,做個“貨郎哥”。

    明清時期,江西人不像湖南人這樣具有突出的軍事思想,相反,他們對計算的興趣和追求利益的念頭十分發(fā)達,在小商業(yè)方面擁有很高的天分和偏愛。其時,江西“貨郎哥”如過江之鯽,幾乎壟斷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大部分小商業(yè)。

    “江西貨郎哥,挑擔到你家,你家小姑娘,愛針又愛線……”開始時,小伙子只是挑擔走村串戶,賣一些針頭線腦、糖果零食。待積攢了一些資金后,他便販賣絲帕、簪子、綢衫,乃至鋤頭、犁耙等生產(chǎn)用品。

    上個世紀初,臨近湘江的坡子街成為長沙市最有名的金融街,街上的錢莊、米市和批發(fā)商行的老板,幾乎都是祖籍江西。誰敢說,那些叱咤風云的長沙商界大佬里面,就沒有當年那位愛飆弋陽腔“貨郎哥”的后人?

    有一點是肯定的,正是像愛飆弋陽腔“貨郎哥”一樣的眾多江西“貨郎哥”移民,讓湖南人感知到了江西人的商業(yè)頭腦和精神,受其影響,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南農村仍四處可見挑擔的“貨郎哥”。早些年長沙小巷騎著自行車售賣“甜酒,小缽子甜酒”的走販,和今天開著電動車在街頭叫賣“缽缽雞,缽缽雞,一元一串缽缽雞”的游商,概莫不是江西“貨郎哥”行商的流風余韻。

    時間悄然流逝。一眨眼,“貨郎哥”小伙子已是頭發(fā)花白。好在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而今家境殷實,兒孫滿堂。該是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的時候了!60歲生日這天,家人特例給老人請來了湘劇戲班唱戲祝壽……今天的長沙人每逢重大喜事都愛請戲班唱戲或者放電影是否由此而來?或許是,或許不是。然而,熱鬧誰不愛?湖南人愛熱鬧,江西人也愛熱鬧;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

    “閑庭槐影轉,深院荷香滿。簾垂清晝永,怎消遣?十二闌桿,無事閑憑遍……”鼓點鏗鏘,弦樂驚顫,一曲緩慢的湘劇《琵琶記·賞荷》,直把老人唱得融融洩洩,感嘆連連。歲月一去不回頭,回憶過往,人生旅途中哪一幅生命圖景不是感人至深,哪一次相遇不是煥發(fā)出不一樣的生命光彩?

    在剪腳指甲時,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小腳趾的指甲多了一塊,稍不注意就會被剪得生疼生疼?

    相信不少長沙人都有這樣的驚奇發(fā)現(xiàn)和體會,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一特征表明了你極有可能和江西人是親戚,江西有你“老表”。老輩長沙人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湖南、湖北人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其顯著特征就是其小腳趾的指甲多了一塊。

    其實,這種現(xiàn)象在醫(yī)學上叫跰趾,又被稱為瓣狀甲。瓣甲并不是江西人獨有,只要你的祖上一個人是瓣甲,你就有可能被遺傳了,當然,也可能沒被遺傳。長沙老輩人愛這么講,不見得有十足的道理,但這許是當年因遷徙帶來的一種“家族”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江西人遷入湖南后,不少文化依然保留著,比如方言、飲食等。明末,辣椒傳入中國,很快,辣椒就受到江西、湖南兩地人的歡迎,以嗜吃辣椒著稱。人們常常戲謔地說,江西人是“辣不怕”,而湖南人是“不怕辣”。湖南因為盛行吃辣椒,還把原本溫雅的“湘妹子”吃成了火辣辣的“辣妹子”。

    一個“辣不怕”,一個“不怕辣”,如此相似。那么,究竟是江西移民把辣椒帶到了湖南,還是他們把辣椒傳回了江西?時間早已把當年那些“上長沙”的江西人與湖南人融為一體,就像“辣不怕”和“不怕辣”,又怎么能分得清彼此、伯仲?

    若問江西人“上長沙”的影響,首先非湖南人口的增長莫屬。萬歷年間(1573-1620年),湖南人口約為1000萬,是洪武二十四年人口數(shù)量的5.1倍多。

    人多好種田。在人口即是生產(chǎn)力的農耕時代,有了人口就可擁有一切。隨著人口數(shù)量的強勢逆轉和人口結構的改變,湖南農業(yè)生產(chǎn)恢復甚快并得以持續(xù)壯大,“楚中谷米之利散給天下幾遍”。明朝中期,兩湖地區(qū)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產(chǎn)地,長沙實際上已成為大米市了。宣德年間(1426-1435年),蘇州、宿州一帶發(fā)生災荒,江浙等地商人的船只便“數(shù)百艘一時俱集”,米商坐莊長沙,求購大米。

    明代李釜源《地圖總要》云:“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越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明代長沙糧食外運數(shù)量相當巨大,宣德四年(1429年),“復支運法,乃令江西、湖廣、浙江民運糧二百二十萬石于淮安倉”。明朝后期,長江下游的糧食需求主要依靠湖廣等地供應,如安徽的徽州(黃山)糧食“大半取于江西、湖廣稻以足食用也”。

    嘉慶十三年(1808年),湖南人口猛增到1865萬。跟著湖南人口紅利期的到來,包括長沙在內的整個湘北地區(qū)已成“天下糧倉”。嘉慶《長沙府志》記載,乾隆三十年(1765年)長沙府儲谷量達62359石,定額為12000石,溢額率達419.7%,趨于鼎盛,有了“湖南熟,天下足”一說。

    長期在低谷徘徊的人,會多么渴望巔峰。一個地方的崛起,道理皆然。

    湖南深處內陸,在明清以前,似沒有發(fā)生過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亦缺乏引領潮流、風氣的領頭人物。雖然曾出現(xiàn)過周敦頤、王夫之,但總體說來,本地杰出人才少之又少,廖若晨星。

    湖南農業(yè)等經(jīng)濟的快速改善,使其縮小了與先進發(fā)達地區(qū)的差距。雖然歷史指向過去,但它賦予當代人面向未來的智慧。此刻,湖南學子已揚起頭來,星空就在頭頂,若即若離……冥冥之中,命運似乎在向湖南學子招手。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痹缆磿捍箝T上的這副雄聯(lián),很好地描繪了湖南近代人才輩出的盛況,以至“湘人不倒,華夏不傾”。譚其驤說:“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yè)之盛,舉世無出其右?!背霈F(xiàn)這種人才井噴景象,不能不說與“上長沙”關聯(lián)密切、深厚。

    大凡主動遷往他鄉(xiāng)的移民,都有一股敢闖的勇氣、膽略,即使一頭撞到南墻上,也不會回頭。爬過了一座座山,蹚過了一道道水,風餐露宿、櫛風沐雨,體魄自然益加強健。而且,擁有一顆闖蕩陌生世界的心,就不會去抱怨和畏懼周遭的黑,襟懷愈加清慧、堅毅。大量江西移民的涌入,使湖南人的族緣和血緣得到了更動,人口素質猶如水漲船高,提升顯著。

    “人之遷徙,即是文明所向?!蔽幕姆睒s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交流、融合,外來移民與湖南土著居民中的苗、瑤、侗及土家族長期混雜相處,既有彼此爭斗,亦有相互聯(lián)姻?!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币泼穸鴣淼臐h人與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通婚,“成了一個混血的民族,所以才有特殊的個性。”譚其驤說:“竊以為蠻族血統(tǒng)活力之加入,實有以致之。”

    “上長沙”本身就是一個文明由東向西漸進轉移的過程,對湖南的影響可謂極其曠遠、軒邃。不僅湖南人口素質實現(xiàn)了改造、提質,而且注入了移民特有的開拓意識和冒險精神,并漸漸釀成明顯區(qū)別于其他省份的民風:樸實勤奮、勁直勇悍、尚氣好勝、霸蠻任性。湖南學子長期浸淫其間,莫不質樸淳實、不尚浮靡、勇于任事、銳意進取,士氣文風激越、凸顯……

    湖南學子揚眉吐氣、沖向巔峰,難道說,這與湖南人愛吃辣椒不無關系?

    摘自《長沙晚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羅嘉凌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